kafka批量消费(kafka批量消费原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kafka批量消费,以及kafka批量消费原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kafka批量发送消息实验

批量发送:

配置

生产者

设置批量发送森枯且设置时延,当某此档洞个topic的消息超过batch-size,会把accumulator的消息全部发出去,即其他topic的也跟着一起发出去。

dosend方法详蠢清解:

[img]

springboot使用kafka并发批量消费数据 (注解)

提示:下面尘芦陵属于基础配哗或置,其他配置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添加

技术有限派戚,欢迎大家更正问题,希望一起提升水准。谢谢O(∩_∩)O!

Kafka partition的数量问题

kafka的每个topic都可以创建多个partition,partition的数量无上限,并不会像replica一样受限于broker的数量,因此partition的数量可以随心所欲的设置。那确定partition的数量就需要思考一些权衡因素。

越多的partition可以提供更高的吞吐量

在kafka中,单个partition是kafka并行操作的最小单元。每个partition可以独立接收推送的消息以及被consumer消费,相当于topic的一个子通道,partition和topic的关系就像高速公路的车道和高速公路的关系一样,起始点和终点相同,每个车道都可以独立实现运输,不同的是kafka中不存在车辆变道的说法,入口时选择的车道需要从一而终。而kafka的吞吐量显而易见,在资源足够的情况下,partition越多速度越快。

这里提到的资源充足解释一下,假设我现在一个partition的最大传输速度为p,目前kafka集群共有三个broker,每个broker的资源足够支撑三个partition最大速度传输,那我的集群最大传输速度为3*3*p=9p,假设在不增加资源的情况下将partition增加到18个,每个partition只能以p/2的速度传输数据,因此传输速度上限还是9p,并不能再提升,因此吞吐量的设计需要考虑broker的资源上限。当然,kafka跟其他集群一样,可以横向扩展,再增加三个相同资源的broker,那传输速度即可达到18p。

越多的分区需要打开更多的文件句柄

在kafka的broker中,每个分区都会对照着文件系统的一个目录。

在kafka的数据日志文件目录中,每个日志数据段都会分配两个文件,一个索引文件和一个数据文件。因此,随着partition的增多,需要的文件句柄数急剧增加,必要时需要调整操作系统允许打开的文件句柄数。

更多的分区会导致端对端的延迟

kafka端对端的延迟为producer端发布消息到consumer端消费消息所需的时间,即consumer接收消息的时间减去produce发布消息的时顷稿间。kafka在消息正确接收后才会暴露给消费者,即在保证in-sync副本复制成功之后才会暴露,瓶颈则来自于此。在一个broker上的副本从其他broker的leader上局数复制数据的时候只会开启一个线程,假设partition数量为n,每个副本同步的时间为1ms,那in-sync操作完成所需的时间即n*1ms,若n为10000,则需要10秒才能返回同步状态,数据才能暴露给消费者,这就导致了较大的端对端的延迟。

越多的partition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内存

在新版本的kafka中可以支持批量提交和批量消费,而设置了批量提交和批量消费后,每个partition都会需要一定的内存空间。假设为100k,当partition为100时,producer端和consumer端都需要10M的内存;当partition为100000时,producer端和consumer端则都需要10G内存。无限的partition数量很快就会占据大量的内存,造成性能瓶颈。

越多的partition会导致更长时间的恢复期

kafka通过多副本复制技术,实现kafka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每个partition都会有多雀腊孝个副本存在于多个broker中,其中一个副本为leader,其余的为follower。当kafka集群其中一个broker出现故障时,在这个broker上的leader会需要在其他broker上重新选择一个副本启动为leader,这个过程由kafka controller来完成,主要是从Zookeeper读取和修改受影响partition的一些元数据信息。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broker有计划的停机上,该broker上的partition leader会在broker停机前有次序的一一移走,假设移走一个需要1ms,10个partition leader则需要10ms,这影响很小,并且在移动其中一个leader的时候,其他九个leader是可用的,因此实际上每个partition leader的不可用时间为1ms。但是在宕机情况下,所有的10个partition

leader同时无法使用,需要依次移走,最长的leader则需要10ms的不可用时间窗口,平均不可用时间窗口为5.5ms,假设有10000个leader在此宕机的broker上,平均的不可用时间窗口则为5.5s。

更极端的情况是,当时的broker是kafka controller所在的节点,那需要等待新的kafka leader节点在投票中产生并启用,之后新启动的kafka leader还需要从zookeeper中读取每一个partition的元数据信息用于初始化数据。在这之前partition leader的迁移一直处于等待状态。

总结

通常情况下,越多的partition会带来越高的吞吐量,但是同时也会给broker节点带来相应的性能损耗和潜在风险,虽然这些影响很小,但不可忽略,因此需要根据自身broker节点的实际情况来设置partition的数量以及replica的数量。

大数据Kafka有哪些优势能力呢?

Kafka的高吞吐能力、缓存机制能有效的解决高峰流量冲击问题。实践表明,在未将kafka引入系统前,当互联网关发送的数据量较大时,往往会挂起关系数据库,数据常常丢失。在引入kafka后,更新程序能够结合能力自主处理消息,不会引起数据丢失,关系型数据库的压力腊哗码波动不会发生过于显著的变化,不会出现数据库挂起锁死现象。

依靠kafka的订阅分发机制,实现了一次发布,各分支依据需求自主订阅的功能。避免了各分支机构直接向数据中心请求数据,或者数据中心依次批量向分支机构传输数据以致实时性不足的情况。kafka提高了实时性,减轻了数据中心的压力,提高了效率。为了帮助大家让学习变得轻松、高效,给大家免费分享一大批资料,帮助大家在成为大数据工轮哪程师,乃至架构师的路上披荆斩棘。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大数据学习交流圈:658558542 欢迎大家进群交流讨论,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当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难免不知道芦旁从哪入手,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继续学习的信心。

但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哪些技术需要重点掌握,学习时频繁踩坑,最终浪费大量时间,所以有有效资源还是很有必要的。

消费者是以consumer group消费者组的方式工作,由一个或者多个消费者组成一个组,共同消费一个topic。每个分区在同一时间只能由group中的一个消费者读取,但是多个group可以同时消费这个partition。在图中,有一个由三个消费者组成的group,有一个消费者读取主题中的两个分区,另外两个分别读取一个分区。某个消费者读取某个分区,也可以叫做某个消费者是某个分区的拥有者。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水平扩展的方式同时读取大量的消息。另外,如果一个消费者失败了,那么其他的group成员会自动负载均衡读取之前失败的消费者读取的分区。

消费方式

consumer采用pull(拉)模式从broker中读取数据。

push(推)模式很难适应消费速率不同的消费者,因为消息发送速率是由broker决定的。它的目标是尽可能以最快速度传递消息,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consumer来不及处理消息,典型的表现就是拒绝服务以及网络拥塞。而pull模式则可以根据consumer的消费能力以适当的速率消费消息。

对于Kafka而言,pull模式更合适,它可简化broker的设计,consumer可自主控制消费消息的速率,同时consumer可以自己控制消费方式——即可批量消费也可逐条消费,同时还能选择不同的提交方式从而实现不同的传输语义。

pull模式不足之处是,如果kafka没有数据,消费者可能会陷入循环中,一直等待数据到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在我们的拉请求中有参数,允许消费者请求在等待数据到达的“长轮询”中进行阻塞(并且可选地等待到给定的字节数,以确保大的传输大小)。

消费者组的偏移量等信息存储在zookeeper中的consumers节点中。

6.1 Kafka Producer 压力测试

record-size 是一条信息有多大,单位是字节。

num-records 是总共发送多少条信息。

throughput 是每秒多少条信息,设成-1,表示不限流,可测出生产者最大吞吐量。

多个消费者要消费kafka相同数据怎么办

在Kafak中国社区的qq群中,这个问题被提及的比例是相当高嫌斗的,这也是Kafka用户最常碰到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Kafka源码试图对该问题相关的因素进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怎么确定分区数?“我应该选择几个分区?”——如果你在Kafka中国社区的群里,这样的问题你会经常碰到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并没有很权威的答案能够解答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这样的问题通常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Kafka官网上标榜自己是"high-throughput distributed messaging system",即一个高吞吐量的分布式消息引擎。那么怎么达到高吞吐量呢?Kafka在底层摒弃了Java堆缓存机制,采用了操作系统级别的页缓存,同时将随机写操作改为顺序写,再结合Zero-Copy的特性极大地改善了IO性能。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毕竟单机优化的能力是有上限的。如何通过水平扩展甚至是线性扩展来进一步提升吞吐量呢? Kafka就是使用了分区partition,通过将topic的消息打散到多个分区并分布保存在不同的broker上实现了消息处理不管是producer还是consumer的高吞吐量。Kafka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多线程地并行操作,而每个线程处理的是一个分区的数据。因此分区实际上是调优Kafka并行度的最小单元。对于producer而言,它实际上是用多个线程并发地向不同分区所在的broker发起Socket连接同时给这些分区发送消息;而consumer呢,同一个消费组内的所有consumer线程都被指定topic的某一个分区进行消费具体如何确定consumer线程数目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所以说,如果一个topic分区越多,理论上整个集群所能达到的吞吐量就越大。但分区是否越多越好呢?显然也不是,因为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的开销:一、客户端/服升绝务器端需要使用的内存就越多先说说客户端的情况。Kafka 082之后推出了Java版的全新的producer,这个producer有个参数batchsize,默认是16KB。它会为每个分区缓存消息,一旦满了就打包将消息批量发出。看上去这是个能够提升性能的设计。不过很显然,因为这个参数是分区级别的,如果分区数越多,这部分缓存所需的内存占用也会更多。假设你有10000个分区,按照默认设置,这部分缓存需要占用约157MB的内存。而consumer端呢?我们抛开获取数据所需的内存不说,只说线程的开销。如果还是假设有10000个分区,同时consumer线程数要匹配分区数大部分情况下是最佳的消费吞吐量配置的话,那么在consumer client就要创建10000个线程,也需要创建大约10000个Socket去获取分区数据。这里面的线程切换的开销本吵者姿身已经不容小觑了。服务器端的开销也不小,如果阅读Kafka源码的话可以发现,服务器端的很多组件都在内存中维护了分区级别的缓存,比如controller,FetcherManager等,因此分区数越多,这种缓存的成本越久越大。二、文件句柄的开销每个分区在底层文件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目录。该目录下通常会有两个文件: base_offsetlog和base_offsetindex。Kafak的controller和ReplicaManager会为每个broker都保存这两个文件句柄file handler。很明显,如果分区数越多,所需要保持打开状态的文件句柄数也就越多,最终可能会突破你的ulimit -n的限制。三、降低高可用性Kafka通过副本replica机制来保证高可用。具体做法就是为每个分区保存若干个副本replica_factor指定副本数。每个副本保存在不同的broker上。期中的一个副本充当leader 副本,负责处理producer和consumer请求。其他副本充当follower角色,由Kafka controller负责保证与leader的同步。如果leader所在的broker挂掉了,contorller会检测到然后在zookeeper的帮助下重选出新的leader——这中间会有短暂的不可用时间窗口,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可能只是几毫秒级别。但如果你有10000个分区,10个broker,也就是说平均每个broker上有1000个分区。此时这个broker挂掉了,那么zookeeper和controller需要立即对这1000个分区进行leader选举。比起很少的分区leader选举而言,这必然要花更长的时间,并且通常不是线性累加的。如果这个broker还同时是controller情况就更糟了。说了这么多“废话”,很多人肯定已经不耐烦了。那你说到底要怎么确定分区数呢?答案就是:视情况而定。基本上你还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当然测试的依据应该是吞吐量。虽然LinkedIn这篇文章做了Kafka的基准测试,但它的结果其实对你意义不大,因为不同的硬件、软件、负载情况测试出来的结果必然不一样。我经常碰到的问题类似于,官网说每秒能到10MB,为什么我的producer每秒才1MB? —— 且不说硬件条件,最后发现他使用的消息体有1KB,而官网的基准测试是用100B测出来的,因此根本没有可比性。不过你依然可以遵循一定的步骤来尝试确定分区数:创建一个只有1个分区的topic,然后测试这个topic的producer吞吐量和consumer吞吐量。假设它们的值分别是Tp和Tc,单位可以是MB/s。然后假设总的目标吞吐量是Tt,那么分区数 = Tt / maxTp, TcTp表示producer的吞吐量。测试producer通常是很容易的,因为它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直接发送消息到Kafka就好了。Tc表示consumer的吞吐量。测试Tc通常与应用的关系更大, 因为Tc的值取决于你拿到消息之后执行什么操作,因此Tc的测试通常也要麻烦一些。另外,Kafka并不能真正地做到线性扩展其实任何系统都不能,所以你在规划你的分区数的时候最好多规划一下,这样未来扩展时候也更加方便。消息-分区的分配默认情况下,Kafka根据传递消息的key来进行分区的分配,即hashkey

关于kafka批量消费和kafka批量消费原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