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优化器(神经网络优化器momentum)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神经网络优化器,以及神经网络优化器momentum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sklearn 神经网络 MLPClassifier简单应用与参数说明
- 2、神经网络中各种优化器简介
- 3、神经网络的优化
- 4、神经网络超参数选择
- 5、Keras快速构建神经网络模型
- 6、深层神经网络的超参数调试、正则化及优化
sklearn 神经网络 MLPClassifier简单应用与参数说明
MLPClassifier是一个监督学习算法,下图是只有1个隐藏层的MLP模型 ,左侧是输入层,右侧是输出层。
上图的整体结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下图所示:
MLP又名多层感知机,也叫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除了输入输出层,它中间可以有多个隐藏层,如果没有隐藏层即可解决线性可划分的数据问题。最简单的MLP模型只散中包含一个隐藏层,即三层的结构,如上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多层感知机的层与层之间是全连接的(全连接的意思就是:上一层的任何一个神经元与下一层的所有神经元都有连接)。多层感知机最底层是输入层,中间是隐藏层,最后是输出层。
输入层没什么好说,你输入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输入是一个n维向量,就有n个神经元。
隐藏层的神经元怎么得来?首先它与输入层是全连接的,假设输入层用向量X表示,则隐藏层的输出就是
f(W1X+b1),W1是权重(也叫连接系数),b1是偏置,函数f 可以是常用的sigmoid函数或者tanh函数:
最后就是输出层,输出层与隐藏层是什么关系?其实隐藏层到输出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多类别的逻辑回归,也即softmax回归,所以输出层的输出就是softmax(W2X1+b2),X1表示隐藏层的输出f(W1X+b1)。
MLP整个模型就是这样子的,上面说的这个三层的MLP用公式总结起来就是,函数G是softmax
因此,MLP所有的参数就是各个层之间的连接权重以及偏置,包括W1、b1、W2、b2。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怎么确定这些参数?求解最佳的参数是一个最优化问题,解决最优化问题,最简单的就是梯度下降法了(sgd):首先随机初始化所有参数,然后迭代地训练,冲桥山不断地计算梯度和更新参数,直到满足某个条件为止(比如误差足够小、迭代次数足够多时)。这个过程涉及到代价函数、规则化(Regularization)、学习速率(learning rate)、梯度计算等。
下面写了一个超级简单的实例,训练和测试数据是mnist手写识别数据集:
from sklearn.neural_network import MLPClassifier
import gzip
import pickle
with gzip.open('./mnist.pkl.gz') as f_gz:
train_data,valid_data,test_data = pickle.load(f_gz)
clf = MLPClassifier(solver='sgd',activation = 'identity',max_iter = 10,alpha = 1e-5,hidden_layer_sizes = (100,50),random_state = 1,verbose = True)
clf.fit(train_data[0][:10000],train_data[1][:10000])
print clf.predict(test_data[0][:10])
print(clf.score(test_data[0][:100],test_data[1][:100]))
print(clf.predict_proba(test_data[0][:10]))
参数说明:
参消野数说明:
1. hidden_layer_sizes :例如hidden_layer_sizes=(50, 50),表示有两层隐藏层,第一层隐藏层有50个神经元,第二层也有50个神经元。
2. activation :激活函数,{‘identity’, ‘logistic’, ‘tanh’, ‘relu’}, 默认relu
- identity:f(x) = x
- logistic:其实就是sigmod,f(x) = 1 / (1 + exp(-x)).
- tanh:f(x) = tanh(x).
- relu:f(x) = max(0, x)
3. solver: {‘lbfgs’, ‘sgd’, ‘adam’}, 默认adam,用来优化权重
- lbfgs:quasi-Newton方法的优化器
- sgd:随机梯度下降
- adam: Kingma, Diederik, and Jimmy Ba提出的机遇随机梯度的优化器
注意:默认solver ‘adam’在相对较大的数据集上效果比较好(几千个样本或者更多),对小数据集来说,lbfgs收敛更快效果也更好。
4. alpha :float,可选的,默认0.0001,正则化项参数
5. batch_size : int , 可选的,默认’auto’,随机优化的minibatches的大小batch_size=min(200,n_samples),如果solver是’lbfgs’,分类器将不使用minibatch
6. learning_rate :学习率,用于权重更新,只有当solver为’sgd’时使用,{‘constant’,’invscaling’, ‘adaptive’},默认constant
- ‘constant’: 有’learning_rate_init’给定的恒定学习率
- ‘incscaling’:随着时间t使用’power_t’的逆标度指数不断降低学习率learning_rate_ ,effective_learning_rate = learning_rate_init / pow(t, power_t)
- ‘adaptive’:只要训练损耗在下降,就保持学习率为’learning_rate_init’不变,当连续两次不能降低训练损耗或验证分数停止升高至少tol时,将当前学习率除以5.
7. power_t: double, 可选, default 0.5,只有solver=’sgd’时使用,是逆扩展学习率的指数.当learning_rate=’invscaling’,用来更新有效学习率。
8. max_iter: int,可选,默认200,最大迭代次数。
9. random_state:int 或RandomState,可选,默认None,随机数生成器的状态或种子。
10. shuffle: bool,可选,默认True,只有当solver=’sgd’或者‘adam’时使用,判断是否在每次迭代时对样本进行清洗。
11. tol:float, 可选,默认1e-4,优化的容忍度
12. learning_rate_int:double,可选,默认0.001,初始学习率,控制更新权重的补偿,只有当solver=’sgd’ 或’adam’时使用。
14. verbose : bool, 可选, 默认False,是否将过程打印到stdout
15. warm_start : bool, 可选, 默认False,当设置成True,使用之前的解决方法作为初始拟合,否则释放之前的解决方法。
16. momentum : float, 默认 0.9,动量梯度下降更新,设置的范围应该0.0-1.0. 只有solver=’sgd’时使用.
17. nesterovs_momentum : boolean, 默认True, Whether to use Nesterov’s momentum. 只有solver=’sgd’并且momentum 0使用.
18. early_stopping : bool, 默认False,只有solver=’sgd’或者’adam’时有效,判断当验证效果不再改善的时候是否终止训练,当为True时,自动选出10%的训练数据用于验证并在两步连续迭代改善,低于tol时终止训练。
19. validation_fraction : float, 可选, 默认 0.1,用作早期停止验证的预留训练数据集的比例,早0-1之间,只当early_stopping=True有用
20. beta_1 : float, 可选, 默认0.9,只有solver=’adam’时使用,估计一阶矩向量的指数衰减速率,[0,1)之间
21. beta_2 : float, 可选, 默认0.999,只有solver=’adam’时使用估计二阶矩向量的指数衰减速率[0,1)之间
22. epsilon : float, 可选, 默认1e-8,只有solver=’adam’时使用数值稳定值。
属性说明:
- classes_:每个输出的类标签
- loss_:损失函数计算出来的当前损失值
- coefs_:列表中的第i个元素表示i层的权重矩阵
- intercepts_:列表中第i个元素代表i+1层的偏差向量
- n_iter_ :迭代次数
- n_layers_:层数
- n_outputs_:输出的个数
- out_activation_:输出激活函数的名称。
方法说明:
- fit(X,y):拟合
- get_params([deep]):获取参数
- predict(X):使用MLP进行预测
- predic_log_proba(X):返回对数概率估计
- predic_proba(X):概率估计
- score(X,y[,sample_weight]):返回给定测试数据和标签上的平均准确度
-set_params(**params):设置参数。
神经网络中各种优化器简介
参数更新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之前更新的方向,同时又利用当前batch的梯度微调最终的更新方向,简言之就是通过积累之前的动橘碰量来加速当前的梯度。(就像一个小球从山上滚落,没有阻力的话,动量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遇到了阻力,速度会变小)。
有助于跳出鞍点。
动态的调圆春谈整学习率,避免人为的介入,根据需要让程序自己动态地设置学习率。例如对于遇到鞍点的情况,参数变化很小,基本不会改变,那么这个方法就会设置一个较大的学习率,跨过鞍点。
缺点:
RMSProp算法修改了AdaGrad的梯度平方和累加为指数加权的移动平均,使得其在非凸设定下效果更好。
这个算法是另一种计算每个参数的自适应学习率的方法。相当于 RMSprop + Momentum
实践表明,Adam 比其他适应性学习方法效果要好。森巧
特点:
神经网络的优化
上节回顾:
介绍了神经元、神经网络
介绍了激活函数
提到了前向传播概念
留下问题:用到的参数w和b是怎么来的,是自己随便设定的吗
本节介绍: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的例子
损失函数和梯度下降法、学习率介绍
最重要的用途是分类
这种能自动对输入的东西进行分类的机器,就叫做 分类器 。分类器的输入是一个数值向量,叫做特征(向量)。
第一个例子里,分类器的输入是一堆0、1值,表示字典里的每一个词是否在邮件中出现,比如向量(1,1,0,0,0......)就表示这封邮件里只出现了两个词abandon和abnormal;
第二个例子里,分类器的输入是照片,假如每一张照片都是320x240像素的红绿蓝三通道彩色照片,那么分类器的输入就是一个长度为320x240x3=230400的向量。
分类器的输出也是数值。
第一个例子中,输出1表示邮件是垃圾邮件,输出0则说明邮件是正常邮件;
第二个例子中,输出0表示图数绝片中是狗,输出1表示是猫。
分类器的目标就是让正确分类的比例尽可能高。一般我们需要首先收集一些样本, 人为标记上正确分类结果 ,然后用这些标记好的数据 训练分类器 ,训练好的分类器就可以 在新来的特征向量上工作 了。
这薯枯姿就是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旨在得到最优的全局参数矩阵,进而将多层神经网络应用到分类或者回归任务中去。
前向传播 输入信号直至 输出产生误差 , 反向传播 误差信息 更新权重 矩阵。
这个地方提到的误差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对应了损失函数,损失函数说白了就是计算误差的函数。
举例:线性回归:寻找一条拟合图中数据点最好的直线
把每条小竖线的长度加起来就等于我们现在通过这条直线预测出的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
缺点:采用梯度下降法学习时,模型一开始训练学习速率非常慢
对一个多元函数求偏导,会得到多个偏导函数.这些导函数组成的向量,就是梯度;一元函数的梯度是什么?它的梯度可以理解为就是它的导数。
求解多元函数和一元函数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函数是一元的时候,梯度中只有一个导函数,函数是多元的时候,梯度中有多个导函数.
当我们把梯度中的所有偏导函数都变为0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每个未知数的对应解。
梯度下降中求偏导数的未知数不是x和y,而是x的参数W。
梯度下降的方向:把这一点带入到梯度函数中,结果为正,那我们就把这一点的值变小一些,同时就是让梯度变小些;当这一点带入梯度函数中的结果为负的时候,就给这一点的值增大一些。
在这个下降的过程中.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点才是最低点,也没有办法来预测下降多少次才能到最低点.这里梯度下降给出的办法是:
先随便蒙一个点出来,然后根据这个点每次下降以丢丢败念.什么时候下降得到的值(点带入偏导函数得到的)和上一次的值基本一样,也就是相差特别特别小的时候,我们认为就到了最低点。
让点沿着梯度方向下降慢慢求得最优解的过程我们叫做 学习 ,学习率就是用来限制他每次学习别太过"用功"的。下左图是我们所期望的,一个点按照梯度方向下降,慢慢逼近最低点,右图中展示的这个梯度值过大的时候,点下降的step就过大了,一次性迈过了最低点,导致函数无法找到最优解。学习率就是用来限制这种情况的。
更新权重的算法:每一个权重值都要减去它对应的导数和学习率的乘积
Lr 代表的是学习率
简单举例
[img]神经网络超参数选择
深度学习模型通常由随机梯度下降算法进行训练。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有许多变形:例如 Adam、RMSProp、Adagrad 等等。这些算法都需要你设置学习率。学习率决定了在一个小批量(mini-batch)中权重在梯度方向要移动多远。
如果学习率很低,训练会变得更加可靠,但是优化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因为朝向损失函数最小值的每个步长很小。
如果学习率很高,训练可能根本不会收敛,损失函数一直处于波动中,甚至会发散。权重的改变量可能非常大,使得优化越过最小野帆岩值,使得损失函数变得更糟。
训练应当从相对较大的学习率开始。这是因为在开始时,初始的随机权重远离最优值。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率应当下降,以允许细粒度的权重更新。
参考:
批次大小是每一次训练神经网络送入模型的样本数。在 合理的范围之内 ,越大的 batch size 使下降方向越准确,震荡越小,通常取值为[16,32,64,128]。
Batch_Size=全部数据集 缺点:
1) 随着数据集的海量增长和内存限制,一次性载入所有的数据进来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2) 以 Rprop 的方式迭代,会由于各个 Batch 之间的采样差异性,各次梯度修正值相互抵消,无法修正。
Batch_Size = 1 缺点:
使用在线学习,每次修正方向以各自样本的梯度方向修正,横冲直撞各自为政,难以达到收敛。
在合理范围内,增大 Batch_Size 有何好处?
1) 内存利用率提高了,大矩阵乘法的并行化效率提高。
2) 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对于相同数据量的处理速度进一步加快。
3) 在一定范围轿棚内,一般来说 Batch_Size 越大,其确定的下降方向越准,引起训练震荡越小。
盲目增大 Batch_Size 有何坏处?
1) 内存利用率提高了,但是内存容量可能撑不住了。
2) 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要想达到相同的精度,其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从而对参数的修正也就显得更加缓慢。
3) Batch_Size 增大到一定程度,其确定的下降方向已经基本不再变化。
参考:
迭代次数是指整个训练集输入到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的次数,当测试错误率和训练错误率相差较小,且测试准确率趋于稳定时(达到最优),可认为当前迭代次数合适;当测试错误率先变小后变大时则说明迭代次数过大了,需要减小迭代次数,否则容易出现过拟合。
用激活函数给神经网络加入一些非线性因素,使得网络可以更好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参考:
它能够把输入的连续实值变换为0和1之间的输出。
缺点:
1) 在深度神经网络中梯度反向传递时导致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其中梯度爆炸发生的概率非常小,而梯度消失发生的概率比较大。
2) Sigmoid 的 output 不是0均值,使得收敛缓慢。batch的输入能缓解这个问题。
它解决了Sigmoid函数的不是zero-centered输出问题,然而梯度消失的问题和幂运算的问题仍然存在。
tanh函数具有中心对称性,适合于有对称性的二分类
虽然简单,但却是近几年的重要成果,有以下几大优点:
1) 解决了颂御梯度消散问题 (在正区间)
2)计算速度非常快,只需要判断输入是否大于0
3)收敛速度远快于sigmoid和tanh
ReLU也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ReLU的输出不是zero-centered
2)Dead ReLU Problem,指的是某些神经元可能永远不会被激活,导致相应的参数永远不能被更新。有两个主要原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产生: (1) 非常不幸的参数初始化,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 learning rate太高导致在训练过程中参数更新太大,不幸使网络进入这种状态。解决方法是可以采用Xavier初始化方法,以及避免将learning rate设置太大或使用adagrad等自动调节learning rate的算法。
为了解决Dead ReLU Problem,提出了将ReLU的前半段设为 αx 而非 0 ,如 PReLU 。
1)深度学习往往需要大量时间来处理大量数据,模型的收敛速度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总体上来讲,训练深度学习网络尽量使用zero-centered数据 (可以经过数据预处理实现) 和zero-centered输出。所以要尽量选择输出具有zero-centered特点的激活函数以加快模型的收敛速度。
2)如果使用 ReLU,那么一定要小心设置 learning rate,而且要注意不要让网络出现很多 “dead” 神经元,如果这个问题不好解决,那么可以试试 Leaky ReLU、PReLU 或者 Maxout.
3)最好不要用 sigmoid,你可以试试 tanh,不过可以预期它的效果会比不上 ReLU 和 Maxout.
公式:
优化器比较:
Keras快速构建神经网络模型
用Keras搭建神经网络的步骤:
深度学习框架Keras——像搭积木般构建神经网络,主要分为7个部分,每个部分只需要几个keras API函数就能实现,用户即可像搭积木般一层层构建神经网络模型。
1. 创建模型 Create model
2. 添加层级 Add Layer
3. 模型编译 Compile
4. 数据填充 Fit
5. 模型评估 Evaluate
6. 模型预测 Predict
7. 模型保存 Save model
下面章首碧节会对每一部分具体来介绍。。。
Keras 中主要有三类模型:Sequential model, Functional model, Subclass model
在开始创建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引入tensorflow和keras模块,然后再创建一个Sequential model
Sequential API定义如下:
layers参数可以为空, 然后通过add method向模型中添加layer,相对应的通过pop method移除模型中layer。
创建Function API模型,可以调用Keras.Model来指定多输入多数出。
Keras.Model定义:
Layers是神经网络基本构建块。一个Layer包含了tensor-in/tensor-out的计算方法和一些状态,并保存在TensorFlow变量中(即layers的权重weights)。
Layers主要分为6个类别,基础层,核心层,卷基层,池化层,循环层,融合层。
对派生类的实现可以用以下方法:
** init (): 定义layer的属性,创建layer的静态变量。
** build(self, input_shape): 创建依赖于输入的变量,可以调用add_weight()。
** call(self, *args, **kwargs): 在确保已调用build()之后,在 call 中调用。
** get_config(self): 返回包含用于初始化此层的配置的字典类型。
创建SimpleDense派生类,在build()函数里添加trainable weights。实现y=input*w +b
结果输出:
创建ComputeSum派生类,在 init 函数里添加 non-trainable weights。实现输入矩阵沿轴0元素相加后,x=x+self.total
结果输出:
核心层是最常用的层,涉及到数据的转换和处理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些层。
Dense层就是所谓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层,简称全连接层。全连接层中的每个神经元与其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进行全连接。
Dense 实现以下操作让明: output = activation(dot(input, kernel) + bias) 其中 activation 是按逐个元素计算的激活函数,kernel 是由网络层创建的权值矩者滑举阵,以及 bias 是其创建的偏置向量 (只在 use_bias 为 True 时才有用)。
将激活函数应用于输出。输入信号进入神经元后进行的运算处理。
sigmoid、tanh、ReLU、softplus的对比曲线如下图所示:
激活函数可以通过设置单独的激活层Activation实现,也可以在构造层对象时通过传递 activation 参数实现:
Dropout在训练中每次更新时,将输入单元的按比率随机设置为0,这有助于防止过拟合。未设置为0的输入将按1 /(1-rate)放大,以使所有输入的总和不变。
请注意,仅当训练设置为True时才应用Dropout层,以便在推理过程中不会丢弃任何值。 使用model.fit时,训练将自动适当地设置为True。
将输入展平。不影响批量大小。注意:如果输入的形状是(batch,)没有特征轴,则展平会增加通道尺寸,而输出的形状是(batch, 1)。
将输入重新调整为特定的尺寸
将任意表达式封装为Layer对象。在Lambda层,以便在构造模型时可以使用任意TensorFlow函数。 Lambda层最适合简单操作或快速实验。 Lambda层是通过序列化Python字节码来保存的。
使用覆盖值覆盖序列,以跳过时间步。
对于输入张量的每一个时间步(张量的第一个维度),如果所有时间步中输入张量的值与mask_value相等,则将在所有下游层中屏蔽(跳过)该时间步。如果任何下游层不支持覆盖但仍然收到此类输入覆盖信息,会引发异常。
举例说明:
Embedding 是一个将离散变量转为连续向量表示的一个方式。该层只能用作模型中的第一层。
Embedding 有以下3个主要目的: 在 embedding 空间中查找最近邻,这可以很好的用于根据用户的兴趣来进行推荐。 作为监督性学习任务的输入。 用于可视化不同离散变量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
输出结果:
由维基百科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卷积是一种定义在两个函数(